科技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资讯
进展|无创脑血氧监测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发布时间:2024-01-05

微信图片_20240105142502(1)1111111111.jpg

12月21日,安光所刘勇研究员、王贻坤研究员团队研发的一款基于空间分辨算法的脑血氧无创监测装备,通过转化合作,正式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


脑血氧饱和度是反映颅脑损伤重要的参数之一,其精准监测具有迫切的临床需求,《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近红外光局部脑氧与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胸血管手术麻醉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3版)》、《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等10余部权威指南均指出该指标的临床价值。对于高危、颅内外大血管及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实时术中脑血氧监测,可以优化术中脑功能维护策略,降低术后认知及神经功能损害;对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ICU脆弱脑功能患者进行监测,可及时发现脑部低灌注,予以干预,避免不可逆的脑缺血事件;对新生儿进行监测,可客观、准确评估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干预促进患儿康复等。


安光所光电子中心团队长期专注于生物医学光学的研究工作,在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合肥研究院院长基金融合专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项目的支撑下,合作团队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临床团队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瞄准临床存在的应用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相比传统的脑血氧监测技术,本次研发的监测装备具有以下主要优势:一、反应灵敏:最快刷新率≤100ms,对术中脑缺血缺氧事件高灵敏极速反应,“实时测量、即贴即测”,实现术中超快测量;二、准确性提高:双光源蝶形光路的结构,在传感器总长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探测直线距离由40mm提升至60mm,获得更大范围的探测区域;三、抗干扰:国内首家四波长双光源脑血氧传感器,最大程度降低了颅外因素干扰,实现了最高16条光路的同时计算。


目前该成果正在开展临床应用示范,结果表明:本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围术期的脑部血氧供需平衡状况,及时发现并减少围术期的神经功能损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广应用后预计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微信图片_20240105142512.jpg


(转发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徽光机所)